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Adrianne

雜誌專欄|家庭廚房角色的凝視

深入油煙沙場,你的攻守戰略是什麼?

近期和伴侶同住進一間居所,最著迷於其開放式廚房擁有寬敞的大理石流理台與近五米長的中島,一席結構堅韌的紅柳安木框起的收納櫃與門扇,早晨陽光肆意地穿透進來,溫柔親吻著我們的肌膚,舒適點亮一天的朝氣。從前我們身為標準的都市外食族,為了能有藉口天天待在這幻妙之地,倆人開始洗手做起羹來,初期還是廚藝新手的我們,在這空間裡手忙腳亂的身影,現在想起來還有幾分笑意,而這富含自然混種現代設計的建築物裡,也緩緩靜謐的醞釀著人際關係的與情愛流動。



「廚房」一詞,長期被放入性別議題討論著,若是將範圍縮至家庭中的空間,傳統的「廚房」會是家中較為暗灰之處,充斥著再強的排油煙機都撇除不掉的黏膩煙燻味,以及陰陰沈沈的濕氣籠罩所生成的霉味。對比之下,站在這裡堅守崗位者,常稱其為「母親」,提燈照耀此處,總是能在這狹窄的空間裡,似神仙教母施展魔法,把一道道生鮮食材變成美味佳餚,當你大快朵頤並驚艷盤中飧怎讓你宛如看見新世界,嘴巴還塞滿食物便急著開口問:「這是怎麼做的啊!」壓低喜悅神情與音調的母親說:「沒什麼啊!就隨便清清冰箱憑感覺煮。」輕描淡寫的口吻更顯的她們的法力無邊。


既定印象中,總是女性長者被分配到管理家庭式「廚房」的位置, 然而空間是中性的,在還沒意識到之前,性別在空間裡的流動無聲無息的轉換更迭,可能是從父母輩的那一代開始,男人也開始走進家中「廚房」,拿起鍋鏟的那一刻,帥氣甩鍋翻炒,以物理知識處理食材,添加理性數字化調味料,爆發的不是母愛,而是剛柔並濟的烹飪技藝。

如今,下廚做飯已成為新好男人的認證象徵,當男人和女人同進「廚房」所帶來的化學反應越發趣味,畢竟快火才不等人,食材任性起來誰也管不了它,人們如何與它完美交手,考驗著對它理解的程度與人們之間的默契,心照不宣的觀察試探,當然,信任是必須的,溝通是少不了的。


各自認領烹飪場域所需要的角色,負責掌廚的我起初還不太適應領導管理廚房流程的特質,日常關係中屬於被動端、接收安排的那一方,此刻走進「廚房」瞬間像變個人似的戲精上身,扮演起 chef 發號施令要求對方,有些彆扭卻也新奇。掌握火侯的廚師一角脾氣略微浮躁是正常的,在火上的雞鴨魚肉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味道,考驗短時間的判斷與處理能力,處在加壓的狀態下,情緒的控管相對重要;正式餐廳中三廚角色的加入不可或缺,準備食材的過程繁瑣且相對漫長,深受母親兒時廚房教育影響,講求衛生安心,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,必須耐著性子一片片清洗葉菜,為講求口感軟嫩順口,牛肉必須事先一塊塊去筋,豬肉抹上一層薄薄的太白粉。從早前看著另一半隨意的打開水龍頭,注水到洗菜碗二三次便了事,偏執性格裸露的我再也暗藏不住,以嚴厲不忘撒嬌的語氣「鼓勵」他加強清潔,講述母親如何叫我洗菜的故事催眠洗腦他,逐漸地,在灶台忙碌的我,轉身看著他按耐著性子,手指細膩地洗著食材,清理乾淨的食材微微散著亮光,內心的煩躁因此減少許多。



真正的重頭戲絕對是調味的部分,抽絲剝繭後又繞回最原點,驚覺其即是根植個人心中的價值觀,評斷一道菜味道的好壞取決於個人的品味,奠基於原生家庭母親的家常料理,受到外食餐廳的菜餚,異國風味美食...的影響,吃得越多越廣越精,對味道的想像就有一定程度的標準,或許最常爭吵的原因,是雞湯多一匙鹽、紅燒少一瓢糖,那些若有似無卻能為一道菜定生死的微距。


這裡描繪家庭「廚房」中的角色任務,心態「抓住男人心,先抓住他的胃」暫時不適用,既然都一起下廚,跳開外燴餐館裡總鋪師所建構的味蕾刺激,不用譁眾取寵的取悅大眾,只專注尋找雙方的品味平衡,調製研發都能勾住對方的胃的味道,是與情人從事烹飪行為的最終核心,也是做菜的一大樂趣。


與網路流傳多年的不老話題,戀人外出旅行是一場真愛考驗,恰有異曲同工之妙,而進「廚房」的行程,可能也不用三、五天,三小時便立即見效,與人的溝通協調,搭載情愛模式,說話的實戰遊戲瞬間又提高一層級,要如何在「廚房」戰役當中存活下來,不是拼命拔得頭籌,奪下鍋鏟、搶到調味罐,而是燒出一道道撫慰雙方的胃的好菜,讓他心服口服,才是烹飪界...不...是愛情裡的大贏家!



bottom of page